中国的政策对新兴行业的监管其实有着一种“慢半拍”的奇妙哲学——当一个新兴市场出现,并且没有形成寡头垄断或一家独大的成熟市场局面时,不管行业混乱成什么样政策总是谨慎的。似乎是因为不论政策怎么定,市场中一定会有竞争者因政策得利,而另外一些人因政策受伤害。而且每日变化的市场格局也带来了完全不同的监管需求,企业可以每天更新,政策却不能。
因此,“你们先自己玩,谁赢了我再研究怎么管理。”似乎是一种正确的政策制定节奏。
在网约车上,体现的尤为明显。
中国网约车大战最热的那个时候,几乎所有人都说“政策缺位了”、“监管落后了”、“为什么还没人管网约车”。以至于滴滴收购Uber网约车大战落幕之后,监管好像又来的太突然,让滴滴看起来有些“措手不及”:
2016 年 7 月 28 日,交通部等七部委公布国家层面的网约车管理办法,比草案管的更松一些,将一些细节的制定权限下放给了个地方交管局。传闻滴滴开始了持续 2 个月的全国大游说。
2016 年 8 月 1 日,Uber和滴滴达成“重大战略合作”,实质上就是滴滴收购了中国Uber。
2016 年 10 月 10 日,北上广深发布专车管理细则,全部从严管理。
2016 年 11 月 1 日,此前七部委的国家层管理文件生效。
2017 年 4 月 1 日,各地专车管理细则生效。
但前两个时间点的接近,似乎暗示了监管部门与当时两大网约车平台之间的默契——要么是有关部门早就知道了两家网约车巨头要合并,要么是Uber和滴滴早就知道政策要发布。因此不免让人怀疑,在之后半年里滴滴的“措手不及”究竟是真还是假。
几个月之前,滴滴曾经对媒体表示,按照各地公布的新政细则他们在部分城市的签约司机九十都不达标,紧接着一系列的媒体分析、人物故事、政策解读,全都在朝着“救救滴滴”的方式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