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都知道,郑州的别称叫“绿城”。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,郑州市区几乎所有的道路都被浓密的树冠覆盖,街边的楼房倒仿佛是点缀一般。而在省会迁郑前,郑州还是一座“沙城”,大风一起,黄沙漫天。郑州最初的建设者们是使了什么魔法,把这座城市从一个面目可憎的“老巫婆”变成了亭亭玉立的“白雪公主”? “郑州绿城”的来历 “郑州绿城”的来历 “郑州绿城”的来历
金水区 花园路(上世纪七十年代) 上世纪 七十年代 体育馆 七十年代 中原区
【回忆“绿城”】
“下小雨忘了带伞也淋不湿”彭保红说。
“最近金水路上施工,又有不少法桐被砍了……”前不久,以环保为主题的“绿色中原”微信群里,环保志愿者彭保红发了一段儿这样的信息。
这不是彭保红第一次“护绿”。今年文化路大修,700多棵行道树要移走、砍掉的消息传出后,她就和几个志愿者给大树绑上绿丝带,还一起去相关部门要求查询道路修建规划,看看“移栽”是不是必要。遗憾的是,收效甚微。
作为一个老郑州,彭保红对郑州的树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。
1972年,6岁的彭保红来到郑州,就被这里的绿色所吸引。
“当时文化路上的法桐枝叶遮天蔽日,从南到北就像一个绿色的走廊。”彭保红回忆,当时文化路上种了4排法桐,路上车不多,一眼就能望到头,夏天阳光几乎晒不到路面,下小雨忘了带伞也淋不湿。
而金水路、花园路、人民路等主干道,也都和文化路的情形差不多,整个城市笼罩在绿色的海洋中,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葱茏。
但恐怕很多人都难以想象,其实在省会迁郑前夕,郑州还是一座“沙城”。
时任副市长的王均智回忆,现在绿树成荫的碧沙岗公园当时叫“白沙岗”,也是一片荒芜的陵园。
1954年从京来郑支援郑州自来水厂建设的张书臣老先生回忆,当时郑州市区里大风一起,只见黄沙遮天蔽日,“感觉比北京的风沙还厉害”。
1951年,时任郑州市委书记兼市长的宋致和、时任副市长史隆甫为改善城市环境,已经开始大力倡导种树。但是究竟选择什么树种却费了不少心思。
有一天,史隆甫激动地找到王均智,拉他去看几棵高大的法桐。史隆甫曾留学法国学建筑,对法桐也比较了解,认为这种学名叫悬铃木的树种比较适合在郑州大面积种植。大家认为,法桐树形好,生长快,树荫大,可以在郑州广种。很快,政府把如今的动物园、东风渠到省人大、肿瘤医院一带全建成苗圃,培育法桐等树苗。
【全民植树】 数年不断成就“绿城”美誉
河南省林科院研究员董云岚是1956年从洛阳林校毕业分到了省林业厅工作,七十年代又到郑州市园林局和绿化从工程队工作,40多年来一直在郑州。他说当时郑州市政府新规划的道路90%栽的都是法桐。
“法桐生命力旺盛,扦插就能活,郑州土质松软,非常适合法桐的根系深扎,所以郑州的法桐长得也特别好。”董云岚说,“有不少法桐和雪松都是从南京引进的,结果在郑州长得反比在南京还好,搞得南京市园林局还派人来郑州学习经验。”
1954年,郑州的植树造林重点转移到市区,当时市政府提出:“路修到哪里,绿化到哪里,工厂建到哪里,绿化到哪里。”全市都兴起了义务植树的热潮。每周六,工人、学生,还有机关干部都上街植树,虽然没人给钱,但大家干劲很大,成活率也高。
连续数年不间断的全民植树活动,很快取得了看得见的实效:三五年后,树大成荫;十来年后,绿满郑州。
董云岚说,1960年之后,很多法桐就超过了三四层的楼房,遮盖了楼顶,放眼望去,城市尽是绿荫 1951年,郑州市政府决定在西太康路以北、金水河以南、铭功路以东、北二七路以西的区域辟建人民公园,郑州解放前的胡公祠、彭公祠也包括在内。这是当时郑州建设的第一个公园。
《人民公园志》记载,建园前,胡公祠西墙外是乱坟岗,北墙外是一条河沟,为金水河旧河道,一片荒草瓦砾。建园时,人们在此河沟旁的荒坡上挖湖堆山,引金水河入园,供湖中蓄水。
当时设备简陋,也没有自来水装置,饮水靠井水,浇花靠河水,提水上山,抬筐运土,没有绿篱笆,就种扫帚苗代替;没有木本花丛,就种蓖麻代替。
1952年,人民公园初具规模,8月1日对群众正式开放,暂不售门票。到1953年元旦才正式售票,当时票价2分。郑州市民终于有了一块休闲娱乐的绿地。
后来,郑州陆续修建了碧沙岗公园、紫荆山公园、绿城广场等公园绿地。但论面积最大的绿地公园,仍非人民公园莫属。
“绿城”是中央领导人 首先表扬的
虽然按照官方说法,郑州“绿城”的名字是因为绿化率在全国名列前茅而得名的。但是河南省林科院研究员董云岚有一种更受民间认可的说法:上世纪70年代初,有中央领导人坐飞机路过郑州上空时,看到郑州城市是一片绿色海洋,不尽失声道:“呀,郑州绿化这么好,简直是一座绿城啊。”。中央领导人的话被身边人民日报社记者听到后,便在当时人民日报上登载了。新闻媒体报道后,郑州“绿城”的名声就享誉全国了。自从中央领导表扬后,更激厉了郑州政府和园林部门,由市区带动了周边绿化,尤其北郊沙丘 很快得到固定和绿化。风起黄沙遮天的状况消失了,郑州成了名副其实的“绿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