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一IP的风险可能会比较大,因为IP的崛起有一定的必然性,也有很多偶然性。
2016 年,短视频创业如火如荼,发生的的融资事件超过 30 笔,各类短视频项目融资规模达到53. 7 亿元。从年初papi酱获得 1200 万元投资到年末一下科技获 5 亿美元投资,短视频行业似乎越来越接近爆发的前夜。不过在每一股热潮开启之后,总有一大批追随者在不同发展阶段应声倒下,在此,对于市场需求与公司方向的把控,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近期,i黑马记者就短视频发展趋向与创业公司需要把握的要点,对元璟资本投资总监陈默默进行了采访,陈默默主要负责新消费及纯互联网领域创业项目,已经投资和参与了如二更、东家、每日优鲜、Finger、探探等项目,目前重点关注兼具内容生产能力、粉丝运营能力和后端服务能力的新一代平台型创业企业。
在短视频这个细分行业,陈默默认为,内容生产是基础,投资方和大平台会优先考虑头部机构化的IP,相对于个人IP,它们具备持续、规模化的优质内容产生能力,风险较低。
短视频内容分发和变现等中后端环节上,在陈默默看来,平台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,基于核心优质内容生产和运营,形成势能的隐形内容平台可能出现。至于变现,根据内容特征,对流量进行精准的商业化匹配能力,将是很多创业公司的一大考验。而在最近热议的视频牌照等政策上,今后短视频可能进一步规范化与分工明确,创业公司还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间。
以下是陈默默口述,经i黑马编辑整理:
头部机构化IP成平台抢夺对象
首先大家有一个共识,随着基础设施的成熟,尤其是智能机、4G网络的普及,短视频会是图文之后内容产业的下一站。除了网络环境优化的原因外,短视频本身的生产和供给问题也得到了一定解决,比如我们现在有很多短视频生产工具供大家使用,从最早的秒拍、美拍,到现在很多专门做剪辑的零门槛内容生产工具,都到了用户手上。
同时,值得注意的是,现在视频平台除了最初是以产品形态取胜,现在大多数都是靠自己的独特内容来获取流量。比如说我可能为了《奇葩说》去爱奇艺看,如果《奇葩说》在优酷上放的,我也会在优酷上看。